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常识

祖师是指谁(浅谈禅宗六位祖师)

时间:2024-11-27 09:54:23  100人浏览 

我们知道,禅宗从达摩祖师传到六祖慧能,逐步发扬光大,成为了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。那各位祖师的生平和思想特点是什么呢?为什么“衣钵”止于六祖不再传了呢?我们接下来讲一讲。

一、禅宗六位祖师各自的生平:

1. 达摩祖师:菩提达摩,南天竺人,婆罗门种姓,南北朝禅僧,略称达摩或达磨,意译为觉法。他本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王子,后师从般若多罗学大乘义理,四十年后受嘱衣钵,续佛法脉。梁武帝普通七年,达摩祖师泛海来到广州,后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,时人称“壁观婆罗门”。他提倡“二入四行”之教法,于弘法时屡遭险难,先后五次遭毒害。约魏文帝大统二年,因化缘已毕,传法得人,遂于第六次被毒害时从容灭度。因其将佛陀“明心见性”的禅法传入中土,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。

2. 二祖慧可:慧可大师,又名僧可,俗姓姬,名光,号神光,洛阳虎牢人。他早年精于儒道,通老庄易学,后弃俗学,依宝静禅师出家。为求无上大法,立雪duan臂,师事达摩。慧可毕生力排诽议,虽屡遭险难,但仍坚持随宜说法,广渡群品。周武宗灭佛时,他与同参昙林法师力挽狂澜,护送经典佛像。后隐司空山,付法三祖僧璨。他得师精髓,承师遗志,弘扬达摩禅法。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,世寿107岁,谥“大祖禅师”,可谓中土禅宗第一人。

3. 三祖僧璨:僧璨大师,又作僧粲,生年及事迹不详,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。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,后得授衣钵为禅宗三祖。僧璨初以白衣谒二祖,既受度传法,隐于舒州之皖公山。后周武帝破灭佛法,三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,居无常处,积十余载,时人无能知者。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,传法四祖道信。后适罗浮山,悠游二载,却还旧址。逾月士民奔趋,大设檀供。三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,于隋大业二年合掌立终,谥“鉴智禅师”。传灯法本为《信心铭》。

4. 四祖道信:道信大师,俗姓司马,生于永宁县,隋唐高僧,佛教禅宗四祖。他自幼慕空门而出家,开皇十二年入舒州皖公山,参谒僧璨,言下大悟,奉侍九年,得其衣钵。唐武德七年,归蕲州,住破头山三十余年,传法于弘忍,另有弟子法融别立“牛头禅”。永徽二年,道信大师垂诫门人,安坐而逝,世寿七十二岁,建塔于东山黄梅寺。世人称道信与弘忍的道法为东山法门,遥尊为东山法门之初祖。着有《菩萨戒法》《入道安心要方便门》等书传世。

5. 五祖弘忍:弘忍大师,俗姓周,湖北黄梅人,生于隋仁寿元年。他七岁时,从四祖道信出家,年十三岁,正式剃度为僧。他在道信门下,日间从事劳动,夜间静坐习禅。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,他触事解悟,尽得道信的禅法。永徽三年,道信付法传衣给他。同年九月道信圆寂,由他继承法席,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。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,他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,名东山寺。唐高宗咸亨五年二月,五祖示寂,世寿74岁。传灯法本为《最上乘论》。

6. 六祖慧能:慧能大师,俗姓卢,祖籍范阳,生于唐贞观十二年。他三岁丧父,与母亲相依为命,砍柴为生。因闻客读《金刚经》有所悟,前往黄梅礼五祖弘忍大师为师。初见五祖,五祖问他是哪里人,来求什么,慧能说是岭南新州百姓,来求作fo。五祖说:“汝是岭南人,又是獦獠,若为(如何)堪作fo!”他说:“人虽有南北,fo性本无南北。獦獠身与和尚不同,fo性有何差别?”五祖心惊而不便表示,后让他去碓房舂米八个多月。五祖选衣钵传人时,慧能因呈偈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而独得五祖之心。后五祖秘传衣钵与慧能。慧能离开五祖后,隐居猎人队中17年,后于曹溪广演顿悟禅,开创出禅宗一花开五叶的辉煌禅史。唐先天元年,六祖示寂,世寿76岁。弟子法海记录其教法成《六祖坛经》,流传于世。

二、禅宗六祖祖师各自的思想特点:

1. 达摩祖师:其思想以“二入四行”为中心,倡导以“心”的清净,在契悟佛法真理的基础上,达到“无自无他,凡圣等一”的境界。他的这一思想,确定了中国禅宗后来的发展方向,形成了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禅宗。

2. 二祖慧可:达摩传授给他的四卷《楞伽经》,重视念慧,自不在语言。它的根本主旨是以“忘言忘念,无得正观”为宗。这个思想经过慧可的整理提倡,对学禅的人有较大的影响。

3. 三祖僧璨:提倡禅修生活化,身体力行以茶助禅。僧璨撰著《信心铭》,奠定禅茶文化的精神基础。由于儒释道三家人士的共同参与,禅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,包容力愈益强大。

4. 四祖道信:著有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》,主张以坐禅观心为主之五种禅要,即知心体、知心用、常觉不停、常观身空寂、守一不移等。

5. 五祖弘忍:基本思想是“人人皆有fo性”,他把这个fo性规定为“圆满具足、本来清净”。弘忍大师认为,心是“本师”,fo性就是各人自己的“本心”。参禅悟道,最根本的就是认识自己的本心,只要认识和守住这颗本心,而使“妄念不生,正念不失”,就可以证得大道。

6. 六祖慧能:其思想的核心是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fo”,主张通过直接的内心体验和觉悟来实现解脱。慧能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使禅宗更加贴近普通民众,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悟性。

三、六祖以后,“衣钵”不再传了,究其原因如下:

1. “衣钵”的实用性降低:禅宗发展到四祖道信时,“寓禅于农,农禅并重”思想的出现,使禅宗定居传法成为可能。此后佛门寺院开始兴建,佛门弟子开始“作务”,困扰禅宗数百年的“吃饭穿衣”问题得以解决,到六祖惠能时,“衣钵”已无任何实际作用。

2. 限制宗门思想发展和传播:禅宗本就是“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”,宣扬四大皆空,万法皆空,却又传下这“衣钵”以定宗旨,岂不自相矛盾?一个宗派的形成,除了教义之外,还必须有一定规模的门徒。然而“衣钵相传”一次只能传一人,这严重地影响了宗门弟子人数的扩大。

3. 防止宗门纷争:禅宗衣钵传至四祖道信时,“寓禅于农,农禅并重”思想的出现,使禅宗定居传法成为可能。此后佛门寺院开始兴建,佛门弟子开始“作务”,困扰禅宗数百年的“吃饭穿衣”问题得以解决,到六祖慧能时,“衣钵”已无任何实际作用。如果说因为有了寺庙和作务,“衣钵”无用而不传,未免有些浅薄,限制宗门思想发展和传播,或许才是主要原因。禅宗本就是“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”,宣扬四大皆空,万法皆空,却又传下这“衣钵”以定宗旨,岂不自相矛盾?一个宗派的形成,除了教义之外,还必须有一定规模的门徒。然而“衣钵相传”一次只能传一人,这严重地影响了宗门弟子人数的扩大。事实也是这样,到六祖慧能时座下弟子众多,其中“嗣法”多达四十三人,开宗立派的都有五人,“衣钵”传给谁都会影响禅宗的发展。中国禅宗初祖达摩或许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,他将衣钵于二祖慧可时说:“当我归西两百年以后,衣钵便须止而不传。” 两百年后,禅宗衣钵正好传到了六祖慧能。遵照初祖遗嘱,慧能大师“传法不传衣”,禅宗从此扎根中华大地,兴盛不衰。当然,也有人将衣钵不传归结于防止宗门纷争。五祖弘忍传衣钵给慧能时就曾说:“衣为争端,止汝勿传。若传此衣,命如悬丝,汝须速去,恐人害汝。” 六祖慧能也曾说,法衣在四祖道信手中时被盗三次,在弘忍大师手中时又被盗三次,到了他的手中时前后六次有人来盗,他还多次被追杀。由此可见,关于“衣钵”的纷争从未中断,而且愈演愈烈。慧能大师曾作偈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 “衣钵”本来无一物,却惹出这些纷争,可见“衣钵”的存在已经成为禅宗弟子“明心见性”的障碍,唯有“不传衣钵”,方可消除障碍,避免纷争。

修身先安心,来李老师这里,一个安心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