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贼作父什么意思(金庸小说中的“认贼作父”)
金庸小说中“认贼作父、以贼为父”还真是个普遍现象,主要表现为——主角对自己的出身、师长、父辈不认同,反而把外来者当作亲人,往往体现出一种青春期的叛逆情绪,总觉得原生的一定是糟糕的、落后的,外来的则一定是文明的、进步的、充满生命力的。
《笑傲江湖》中,令狐冲从小是岳不群养大,情同父子,两人关系极好,只有令狐冲敢在岳不群面前开玩笑扮鬼脸......但时间长了却发现,自己的师父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,嘴里仁义道德,满脑子阴谋诡计,为了自己的野心,害人无数。

令狐冲渐渐发现,其实自己在华山派过得并不快乐,当他第一次遇到淫贼田伯光,就觉得这人“光明磊落”,可以交朋友,他遇到动不动把人撕成四块的“桃谷六仙”,就觉得人家“天真可爱”,后来他遇到任盈盈手下的绿竹翁、老头子、计无施、蓝凤凰、黄伯流等人,觉得人家才是江湖豪侠;再后来遇到日月神教的光明左使向问天,更是被他的慷慨豪迈所折服,其实这些人,哪个不作奸犯科,哪个不是满手鲜血的黑道枭雄?......也就是说,外人都很可爱,只有自己的师父反而是个大坏蛋。

《射雕英雄传》中,郭靖的父亲早死,他是在草原上和蒙古人一起长大的,哲别是他的师父,铁木真是他的半个父亲,托雷是他的兄弟,华筝是他青梅竹马的妹妹......射雕的描写很奇特,从郭靖的视角看,南方汉人中,似乎好人并不多,虽然有江南七怪、洪七公这样的侠客,但充斥着裘千仞、裘千丈、彭连虎、沙通天这样的坏蛋......

郭靖活得最痛快的时候,是在草原上骑马射雕,喝酒吃肉的日子,看书中的描述——铁木真虽然屠城无数,却依然是盖世的英雄,托雷、哲别更是慷慨仗义、质朴厚道,比南方宋人高多了,宋朝的官员将帅,和草原上的英雄们一比,个个都是酒囊饭袋。

杨康的故事,就不必讲了,那是标准的“认贼作父”。
《神雕侠侣》中,杨过小时候在桃花岛上,黄蓉对他百般防备,柯镇恶把他当坏人,郭芙和大小武都欺负他,就连郭靖,在杨过眼中都很“虚伪”......杨过学艺的全真教,要么老朽糊涂,要么是道貌岸然的人渣,以至于杨过怎么活都活不好,后来第一次遇到古墓派的婆婆和小龙女,杨过第一眼就觉得亲切,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。
当然,杨过还认了个“义父”,就是疯了的西毒欧阳锋,杨过对这个曾经无恶不作、杀人如麻的魔头反而觉得亲近,和西毒在一起,他反而能感受到父子亲情。

《连城诀》中,主角狄云的师父、师伯、师叔,简直是全员恶人,恶贯满盈,禽兽不如,他师父戚长发满肚子阴谋诡计,却装成一个乡下老头,故意把《唐诗剑法》,叫做《躺尸剑法》,教了弟子一堆乱七八糟的武功;他师伯万震山,号称江湖名宿、武林泰斗,却一样阴险邪恶,冤枉狄云,谋害师弟,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,却半夜起来“砌墙”(梦游重复自己杀人)......这个门派里,几乎全是阴险毒辣的鼠辈。

狄云被他们陷害、废除武功、伤残肢体,关进大牢,这时候,遇到了生命中的“贵人”,大侠丁典,整部书中,似乎只有丁典算个真正的英雄好汉,其他所谓的武林前辈,大多欺世盗名,比如“大侠”花铁干,为了活命卑躬屈膝,转脸又凶残恶毒,连人肉都吃.....
《倚天屠龙记》中,中原武林号称名门正派的,除了武当,其他几乎都是些心胸狭窄、自私自利的小人,少林寺空智空闻虚伪,满脑子门户之见,崆峒派暴躁偏激,华山派掌门是个阴险狡诈恩将仇报的人渣,昆仑派何太冲夫妇卑鄙无耻,就连武当七侠,也曾经对张无忌和赵敏产生过偏见和误解。
有趣的是,张无忌对西域明教诸位“魔头”的感情,却出奇地好,杨逍是个傲慢的渣男,张无忌天天把他当智囊;韦一笑动不动就吸人血,张无忌到哪里都带着他;布袋和尚、周癫等人,绝对算不上“好人”,但张教主就是和他们混得不错,如鱼得水。


《碧血剑》中,中原武林的人物更是不堪,要么虚伪,要么狭隘,要么蠢笨,要么又蠢又坏,“铁拳无敌”归辛树夫妇,暴躁鲁莽无能,简直就像公知笔下丑化的“爱国贼”,就连李闯王的“义军”,最终也变得腐朽堕落、自相残杀......

然而有意思是的是,当袁承志潜伏到建州女真的地盘,准备刺杀皇太极的时候,却发现女真人一个个民风淳朴、谦恭有礼、皇太极也是标准意义上的“明君”......最终袁承志放弃了刺杀,最后还怀疑人生,怀疑自己一辈子努力的意义,甚至发出了“十年兵甲误苍生”的浩叹,选择了隐居。
《鹿鼎记》中就更明显了,天地会中“反清复明”的豪杰们,大部分都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的蠢货,自相残杀的猪队友,还有些为了个人私利的野心家,就连韦小宝的师父、大英雄、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,也只是一个愚忠的封建奴仆,至死还在维护自己的主子。


反倒是他们反的“清”,却是个太平盛世的王朝,韦小宝唯一的朋友,最亲近的人,就是满清的皇帝,和他打架的“小玄子”,宅心仁厚、雄才大略、爱民如子、“尧舜禹汤”、“永不加赋”的康熙......这一对比,康熙才是明君圣主,天地会的好汉都是草包了......

我写这么多,其实不是为了批判金庸先生。
毕竟我从小熟读金庸小说,这些都是我的童年。
因为这不是金庸先生一个人的问题,这是东亚许多通俗文艺作品的问题,我们回想一下香港漫画、日本动画片,是不是都有这个问题——自家的东西总是不行的,外来的总是好的,“师父”、“父亲”往往不是好人,半路遇到的外人,才是“灯塔”和“救世主”?日本动画片中的英雄,最强的往往不是日本人,而是带点欧美血统、外星血统的“超人”?

就连几年前的中国商业电影中,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故事,国家发生危机了,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自己的英雄,而是从西方来的“救世主”。

为什么要这么写?因为一方面这迎合了青少年反叛原生家庭的叛逆心理,这么写比较猎奇,比较好看,谁童年的时候,没有幻想过摆脱枯燥的家庭生活,天降一个慈祥的老爷爷、 美貌小姐姐、温柔大哥哥,传授你绝世武功呢?
另一方面这是东亚近代百年落后之后的文化心理投射,说到底,这是“殖民地文学”。
金庸小说在大陆最风靡的时代,是八九十年代,那个时代,也是香港电影、电视剧、日本动漫最风靡的时代,在通俗文化市场上,它们有着“统治性”的影响力,哪怕在边远的农村,大家都在讨论郭靖、黄蓉、东邪西毒、胡一刀、苗人凤......那个时代,确实是我们最没有自信的时代。
在失去自信的时候,就会把命运寄托给外人,就会想要找个“爹”,就会“反认他乡为故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