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常识

言的结构和内容

时间:2024-09-08 09:52:10  100人浏览 


字形

“言”只有一个部件构成,是独体字。从字形来看,“言”已经由象形字变成纯粹的指事符号,象形意味已经完全消失。独体字“言”表示说话或与说话有关的事情。


字源

甲骨文中“言”像人伸出舌头的口形;“言”表示说话、言语。金文字形是对甲骨文的继承;篆书字形在其上部加上了作为指示符号的一横,主要是为了进行区分;隶书字形发生很大的简化,将上下部分进行分离;楷书字形在继承隶书基础上,将上部的一横简化为一点,并最终固定下来。



字解

《说文解字》中讲:“言,从口,平声。凡言之属皆从言。”由此可见,“言”是一个形声字。由甲骨文分析可知,“言”可以理解为动词,表示说话、言语。由于“言”在古代书面语中比较常用,所以意义比较稳定,现在“言”也指汉语的字,也是一种姓氏。


字理

直言仗义:“直言仗义”出自明•冯梦龙的《警世通言》。“言”指说话、言语;为了维护或坚守正义,说正义的话。这是一种仁义与善意,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,启示我们在面对欺凌和不公时,要敢于仗义疏言,不平则鸣,言出必公。


思维拓展

虚假同感偏差

概念: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,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、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,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、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。

起源:1977年,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,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。

在第一项研究中,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,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。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:

(1)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;

(2)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;

(3)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。

实验结果显示,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,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。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—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,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。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。

案例:春泥的爸爸是一名武术导演,常年在外,“家”“女儿”“妻子”对于春泥的爸爸而言,像是行走的云,没有定处,也没有归属。而春泥的妈妈也让她觉得本就缺少父爱的生活多了一层“不幸”。

春泥的妈妈特别希望她读金融类专业,将来好找工作,赚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,这样幸福的生活是许多人都向往的。然而对于春泥而言,最幸福的事情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,而是和音乐、艺术打交道,这才是她的追求。

矛盾由此产生,家长希望孩子为将来着想,而孩子需要为梦想努力,正是这样的偏差,导致春泥和妈妈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,成了鸿沟。

启示:在家长的认知里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上,有一片很明显的红色区域,这片红色的区域指的是双方心理认知上的巨大差异。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不理解你的良苦用心,一度陷入虚假同感偏差,却不自知。